翻轉教育從閱讀感動開始—師範大學陳昭珍教務長專訪



許多認識臺灣師範大學陳昭珍教務長的人,都聽她說過屏東車城鄉下小女孩的閱讀成長故事:小學三年級以前在鄉下只能撿包魚肉的報紙閱讀,卻對上面的片紙隻字充滿驚奇和喜悅;轉到都市小學就讀後,很會講故事的班長毫不吝嗇的借她東方出版社一整套的兒童文學,國中一樣愛作夢的同學借她一本本的瓊瑤小說;高一讀到蔣夢麟的《西潮》,對嬴弱的中國被列強欺負,而痛心疾首。在《基度山恩仇記》、《悲慘世界》中思索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在毛姆《人性的枷鎖》探討人生的痛苦、人性的乖離、世事的荒謬;一本本的名著,似懂非懂的狼吞虎嚥,卻也形塑了陳教授想要改變社會的熱情。她朗朗上口《紅樓夢》的詩,從中體驗到盡心為了心之功,入世為出世之法,孕育的一點宗教家的超脫情懷。閱讀讓她成長,豐富了她的思維,開闊了她的境界,也讓她想要以閱讀感動更多的學童。她相信惟有教育與閱讀在基層紮根,才能培養出良善、多元及茁壯的社會。

公共參與捨我其誰
除了在平日週間的公務場合看的到她的身影,不得不欽佩陳教授,出現在很多周末閱讀與公共圖書館活動,積極參與行動。特別是公共圖書館的改善計畫中,看到她不斷向主管機關建言,主因是圖書館大多為公務機構,有必要於體制內去和主管的教育部工作,了解社會需要和教育部關心議題,由全面性的考量來著力與建議修法。她身為教授,覺得在學術界可以靠自己努力,做好研究來帶學生,但不應將自己侷限於象牙塔內,她主張要和產業界連繫,陳教授認為這是健全的法治社會下是必要的法則,學生畢業後到產業界就業,身為老師一定要懂得如何教學生學用合一,引導學生關心社會議題,做學問要「格物致知」更要能「經世致用」才是王道。產官學三方兼顧,從這個觀點上去倡導對圖書館有意義的計畫才會落實與實踐的可能。
有報導說她是「公共圖書館之母」,歸因於陳教授對公共圖書館的營運有理想與堅持進而改變了今日公共圖書館生態。她從早期省政府文化局時代即參與公共圖書館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委員會,為了讓分散的鄉鎮和縣市間的文化局統籌運用可以連結,從自動化系統整合開始,系統升級一起帶動鄉鎮圖書館,不僅有較佳的系統可用還要能夠上網、縣市鄉鎮的連結還要有足夠的圖書採購經費與新與讀空間。一連串推行改造的過程中,有很多共同參與的推手,如賴麗香女士等,大家明知其困難而為之,在共同理念下奔走,當碰到難處,同伴們謙卑跪下禱告,為理想不輕言放棄。
在政府精省階段,前面的圖書館規畫幾乎歸零需重新開始,接管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剛開始不明瞭圖書館在地方上的意義,所以陳教授的名言:「圖書資訊事業不只是工作,還是一種志業,因此要一棒接一棒,常常灰心,永不死心」就是這個時候提出的。幸有當時文化部副主委吳密察先生的協助,讓公共圖書館的計畫可以延續。後來在921大地震後,吳副主委請教應如何善用921款項,改善公共圖書館建築,陳教授提議用「金點子計畫」讓鄉鎮主動提改善方案,不要用以往平頭式的補助,而應給予比較充足的經費,改善空間氛圍,而且要鄉鎮圖書館可以手連手、心連心結合地方政府與地方有心人士一起合作。計畫施行結果,締造出圖書館有好的空間可以吸引民眾,功勞歸地方鄉鎮長,也穩固地方的圖書館服務,彰顯地方行政績效。公共圖書館的計畫持續在擴大內需等主軸下運作,在國家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立台灣圖書館的輔導下,從自動化、館藏增加、空間改造等資源挹注,確實已經翻轉了舊有的形式與樣貌。

厚實學養與時並進
陳教授學養豐富,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關注與專業素養,她的碩士研究以版本學為主,工作從台灣大學圖書館編目組開始,對資訊組織特別關注,過程中適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書目檔為圖書館的核心,爰此很自然的從目錄轉向系統資訊的應用;博士論文著力在全文資料庫系統設計與規劃,所以對於數典相關標準XML等語言有深入的研究,後來即投身於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導引各項Metadata等標準工作,也對於資料庫管理與TCP/IP通訊協定等也有了很好的基礎;教學領域中除了原有的編目專業外,也曾教授過計算機概論、統計等;後來在師範大學任職後轉向數位圖書館、數位學習、數位學習標準SCORM等議題,並且運用於僑委會的教學計畫實做,並且擴及數位出版主題,結合一路來的專業融合,回到資訊組織的核心,研究轉向OntologyMetadata,企圖在Web Service中找尋更好的服務與理念,在教授升等中則以分散式檢索和Z39.50為主題,研究上的多元與整合,可謂一氣呵成並與時並進。再次呈現陳教授堅持理想和對學術的熱情,更令人佩服的是她從不畏艱難,學門中總是選擇了「硬柿子」來鑽研,在理想堅持下成果非凡。

閱讀翻轉教育
這幾年的閱讀推廣經驗裏,她深深感受學習與閱讀的重要,花了許多時間從認知與心理學鑽研閱讀,閱讀不僅是圖書館員的天職,更深度的閱讀理解才有辦法在閱讀上耕耘。而在學習中融入閱讀習慣是很重要的,陳教授在教育體制內對閱讀的推廣和配套措施秉持志業的態度,主動參與規畫案。如教育部現行全國國中小學的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圖書教師)的計畫,已推行到300所小學、100所中學,受惠學校的實行效果斐然,而圖書館教師是以減授時數來執行支援教學,有辦理的學校教師回饋說非常喜歡擔任圖書教師,可以真正的設計學習教材,實踐教學的理想。
陳教授覺得減授時數來做圖書教師是不夠的,要能做到全職的圖書館教師,如同香港一樣,老師需受到圖書資訊碩士的訓練,藉由制度與方法來從兒童閱讀根基做起。有心推動的教師做得有聲有色,此方案讓主要直轄市也相繼追尋,可以看到台北預計花三年時間讓每一學校都有圖書教師、新北市及台中市也都有自己的圖書教師的計畫。
現在國內熱門的「翻轉教室」即是圖書教師的實踐理想的機會,好比台北美國學校小學授課沒有教科書,只有數學課有教科書,在學習開始只有課程大綱,準備教學內容要和圖書老師討論準備資料,讓老師教學活起來,學生開始動腦,可以讓學生忙於學習,才有教學的效果。在示範圖書教師的學校也有成功的案例,如介紹書和說書,看到同學用發亮的眼睛來關注圖書內容,下課時圖書就全部被借走,將閱讀融入到教學的效果很傑出。如果只能按教科書教學,是遏殺老師的能力。

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陳教授天生的人格特質是「願意去思考什麼是更好的、會去落實這些更好的想法,願意去接受不一樣的想法、喜歡不一樣的創新。」館長任內也是這樣做,「有好奇心去探索,並願意學習去成就美好」,一連串的「願意」代表著很大的行動力。陳教授在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任內做了空間改造,很多老師感受到賞心悅目的環境氛圍,新的服務感受帶來高度認同。陳教授說她在師大圖書館「讚美牆」上收到最無上的榮耀是讀者回饋說,「希望第一志願考上師大圖書館」,這表示圖書館成功的做到完好的服務,讀者以加入這樣的團隊成為夢想。
這麼多年投身在圖書館的工作,愈發她對這個專業的熱情,她認同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長的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所言:「我心裡一直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從許多行動和理想中,她念茲在茲就是為了創造閱讀的共同美好,對照年輕生命的歷程,閱讀的美好建構了她的熱情,如今也為台灣的圖書館事業締造了許多不一樣的境界。期待有更多圖資人可以受到這樣的感染,一起推動知識傳播與閱讀活動,讓國家產能和經濟力提升,文化涵養更豐富,社會可以更進步。(本文依據陳昭珍教授實際訪談,林孟玲整理撰稿,陳昭珍教授審稿)

【採訪撰稿林孟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