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就該知道關於ORCID的十件事



你曾經在每天例行研究裡試著要搜尋一個作者時,卻發現他跟其他53位研究者同名同姓嗎?又或是察覺到當某個老師在幾年前冠了夫姓或者改了名後,Google Scholar卻停止追蹤她研究成果的引用紀錄呢?
如果有,那麼ORCID將會是你一直期待出現的救星。


、一個ORCID ID示意
ORCID ID是研究人員的永久性身分識別碼,並以十倍速在過去一年(2013)裡被各研究機構、研究出資單位和期刊採用。而對於學術研究互動與交流來說,ORCID可能將被證明是過去十年來最重要的一項突破。
在這裡我們整理了你需要知道關於ORCID以及其對你為何重要的十件事:
1.    ORCID保存了研究人員的唯一學術身分識別
根據2008年的研究顯示[1],在20062007年於奈米科技領域的研究發表中作者名稱為「Wang, J」的就有1,265人,這代表中文音譯的英文名變成縮寫後會有相當多同名同姓的狀況產生,也說明了我們的名子或許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獨特。
ORCID透過賦予每一個申請者一組終身使用的16碼身分識別碼來解決作者姓名辨識的問題。這些識別碼會保存在一個集中的註冊表內,這對於我們搜尋正確的「Wang, J」或者「J Wang」的時候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也有助於日後研究成果被其他人引用[2]

2.    註冊ORCID ID只需要30
除此之外,如果你曾發表過研究,那麼你很可能已經有ResearcherIDScopus Author ID了,又或者你的著作已經收錄在CrossRef,這代表你可以輕易的從這些系統把你的研究成果匯入至你的ORCID紀錄裡,讓它們幫你處理好那些繁瑣的事。
3.    ORCID成長的速度很快




201210月至20143ORCID ID的成長



即使你還沒加入ORCID,你也得趕快開始了。





ORCID官方統計資料[3]
2013年,ORCID的使用者翻了十倍之多,而且每天仍然不斷的增加中。你可能會愈來愈常在投稿至期刊或是申請研究經費時接觸到ORCID ID 而這就是你最好趕緊了解ORCID的目的與用途的原因。
4.    ORCID將比你的信箱還存在的要久
對任何曾經經歷不同的單位或研究機構的人來說,都能夠了解跟那些只知道你舊的大學信箱的人失去聯繫的痛苦。然而藉由把你最新的email信箱記錄起來ORCID將會減少這樣的困擾,且如果你把ORCID ID分享出去那麼你的email信箱將被分享到不同平台,這代表你只需要花一點點的時間就能更新你散落各處的個人資料。
5.    ORCID支援37種「作品」,從文章到跳舞表演
記住,任何你的學術產出ORCID都能夠處理[4]
你是個只發表論文並撰寫專書的科學家嗎?ORCID可以記錄它們。
你是個發表資料集以及圖片於你的論文的生物統計學家嗎?ORCID也能記錄它們。
不是個科學家但是個藝術教授?沒問題,新增作品的時候也有「藝術/表演」的選項。此外,還有會議海報、智慧財產或發明等項目。
6.    你可以控制誰看的到你的ORCID資訊
對於ORCID的隱私保護有疑慮嗎?ORCID也有納入隱私控制的機制。
在建立ORCID個人資料時,你可以替所有你的資料選擇預設的隱私設定 開放給所有人、開放給受信任的組織(那些你連結至你的ORCID的網路服務)或只開放給你自己。一旦你的資料建立好後,你可以各個不同的項目設定個別的隱私等級
7.    ORCID是粘起你所有的研究服務的膠水
你可以將你的ORCID帳號與許多不同的網站例如Web of ScienceFigshareImpactstory以及其他許多的服務串連在一起。
一旦連結上,你可以輕鬆的在這些服務之間傳遞與分享ORCID上的完整資料,而不用一直不斷地在不同網站上輸入重複的資料,例如姓名、聯絡方式及個人著作等。
此外,每天都有新的資料庫、研究出資單位等各種各樣的服務加入,讓你能夠分享資料在這些不同平台之上!
8.    期刊、研究出資單位以及研究機構正在加入ORCID
許多全球最大的出版社、研究補助以及研究機構已經採用ORCID
超過一千本期刊,包含由PLOSNature以及Elsevier所出版的刊物正在利用ORCID來簡化研究者使用投審稿系統時的資料管理方式。ORCID也能自這些不同的服務去蒐集你的研究著作,以利作者研究計量(Author-Level Metrics)的計算。
為了同樣的原因,研究出資單位也正在整合ORCID與他們的系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並將ORCID納入其管理政府研究計畫資金eRA Commons帳號的串聯[5],預計於201410月全面導入至參與NIH研究計畫的學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做為追蹤與評估研究成果的機制,並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所開發的學術人員個人簡歷平台SciENCV結合以強化平台的資料與學術曝光。


四、臺灣大學醫學院學術研究入口網首頁
在亞太地區,臺灣大學醫學院是第一個成功整合ORCID會員機制的大學研究機構,透過與飛資得醫學資訊的密切合作,成功開發出學術研究入口網(NTUCM Research Portal),並藉由此系統提供「批次建立ORCID ID」、「學術研究成果管理」、「與ORCID同步的學術研究成果」、「利用ORCID ID作為單一簽入機制」以及「強化個人研究能見度的頁面」等功能。自20142月網站系統上線至今,已完成臺大醫學院研究人員ORCID ID建立並同步揭露其學術研究成果。期待透過此次ORCID導入與推廣,來大幅減少學術研究資料的蒐集時間與成本,並即時追蹤學術研究成果,協助研究機構掌握所投入的研究能量以提升研究績效。
9.    當所有人都有ORCID ID後,學術研究資金將愈豐厚
你曾浪費多少時間在申請專利或投稿的時候填寫你的地址、過去任職情形、合作人的姓名以及單位等冗長的資訊?對於許多的出版社和研究出資機構來說,只要透過ORCID ID你就能省下許多的時間來專注於你的研究。
10.    ORCID是一個開放原始碼、開放資料以及社群驅動的組織
ORCID是一個社群驅動的組織。因此你可以透過ORCID的論壇,參與塑造其開發而提案與投票。作為一個開放原始碼的服務,任何人都能夠利用ORCID打造相同的機制,並且開放其API給任何網路服務使用並獲取開放資料。
以上就是我們的 「你需要知道關於ORCID的十件事」,只要一一去了解這十件事情那麼在下一次的內部會議時你就會是個ORCID專家了!


【譯整●高郁傑唐宏瑞】

參考資源
1.     Tang, L. and J. Walsh, Bibliometric fingerprints: name disambiguation based on approximate structure equivalence of cognitive maps. Scientometrics, 2010. 84(3): p. 763-784.
2.     Bryant, R., I registered for my ORCID iD. . . now what? 2013: ORCID's Blog.
3.     ORCID Statistics. 2014 2014/05/02 [cited 2014 5/5]; Available from: https://orcid.org/statistics.
4.     Haak, L., ORCID How to: Linking Document IDs to your Works. 2013, ORCID: ORCID Blog.
5.     Schaffer, W., The adoption of ORCID identifiers by funding organizations. 2014, ORCID.
6.   Ten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ORCID right no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