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台灣國際資訊整合聯盟協會‧李紹迪】
2016年最新的Google Scholar Metrics於日前公佈,透過H5指數(h5-index)和H5中值(h5-median)作為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比較基礎。除了以領域別分開評量各期刊之外,Google Scholar Metrics有別於Web of Science 和 Scopus,還可以用語言別作為排行依據,對於非英語系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評量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依據,那麼台灣本地的學術期刊在Google Scholar中顯示的影響力又有多少呢?
遺憾的是,在最新的Google Scholar Metrics中文百強期刊中,舉目望去都是大陸出版的期刊,顯示旺盛的強國競爭力,那麼台灣出版的期刊在哪裡呢?還是我們疏忽了甚麼呢?
Google Scholar突破傳統語種收錄限制
首先來看Google Scholar Metrics收錄的標準,會發現只有那些在5年內發表了100篇以上論文並且至少有一個引用,這樣的期刊才會被收錄到Google Scholar Metrics中,因此在期刊收錄品質上至少維持一定的水準。
2014年有研究文獻"Google Scholar Metrics evolution: An analysis according to languages"針對Google Scholar收錄文獻的語種別做分析,並且提出了因為Google Scholar收錄文獻的數量成長快速,建議以半年或一年為基準做Google Scholar Metrics的更新。
在2016年年初的情報科學期刊中,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發表了一篇"Google Scholar Metrics、Web of Science和Scopus資料庫比較研究-以圖書情報學科為例"。單以圖書情報學科領域的期刊為例,可以清楚看見Google Scholar Metrics在非英語系期刊的收錄範圍遠較Web of Science 和Scopus 來的廣,明顯的與後兩者以英語系期刊為主要收錄範圍不同。
同樣地,今年在Scientometrics期刊也有文獻"Google Scholar, Scopus and the Web of Science: a longitudi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針對這三個資料庫做跨主題的深度與廣度比較,將Google Scholar Metrics和Web of Science以及Scopus這兩個資料庫相比,Google Scholar Metrics在學術影響力的權威性顯然也得到一定的肯定。
爭取文獻曝光度 提升學術影響力
因此問題或許不在Google Scholar的收錄範圍或是權威性,反而讓我們回到起點來看,如果台灣的學術期刊沒有被收錄在Google Scholar中,那麼當然就無從被收錄引用,那麼在普羅大眾或是越來越多研究人員開始倚賴Google Scholar時,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讀者可以在Google Scholar先發現對於文獻的需求,進而引導他們進入圖書館並使用訂購的全文呢。其實在實務經驗上,也常常聽到圖書館員詢問為何某某文章或期刊為何沒有被Google Scholar收錄,以至於讀者無法查詢到進而使用這些訂購的文獻全文。
綜觀大陸經驗,以大陸的主要學術期刊平台來說,在Google Scholar中很容易的就找到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或維普等平台提供的文獻,個別獨立出版的期刊也很容易查詢到摘要等資訊,所以很容易的就可以透過SFX等智慧連結系統和館內訂購之期刊全文串聯;反觀台灣的學術期刊,在Google Scholar中除非本來就是以英文為主要出版語種或是出版社為國外出版社,才會收錄較完整文獻資料,不然就是收錄範圍比較久遠,或是同一卷期的文獻卻收錄不全。由此可以發現,若無法積極曝光,當讀者利用Google Scholar查詢時,自然也就不容易搜尋到,到最後透過引用數來看影響力時,就會相對顯得弱勢。
其實讓自行出版之文獻資料在Google Scholar曝光並不難,除了倚靠期刊出版平台外,Google Scholar早就提供了完整詳細的說明文件,讓出版期刊的學/協會、個別出版社或機構單位有所依據。依據實務導入經驗來看,只要期刊以及其每一卷期有個別固定及可參數化的網頁及連結網址,每一篇文章可個別提供開放使用的書目摘要資訊網頁,以及可連結至全文的網址資訊,將前述的網頁放在可供Google Scholar網頁機器人抓取的主機上,數天或數周後就可以在Google Scholar曝光了。
這樣的曝光機會特別是對於本地特性較強烈的社會科學類期刊來說,特別重要,不會因為出版語種的限制而止步於國際性資料庫,更因為本地語言的使用,更容易被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搜尋到資料。而屬於高專業性的期刊雜誌或技術報告,如China Steel Technical Report,也是透過此方式達到曝光目的,提高其在專業領域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Google Scholar Metrics. (2016) Retrieved July 18, 2016, from https://scholar.google.com/intl/zh-TW/scholar/metrics.html#overview
2. Harzing, A.W.; Alakangas, S. (2016) Google Scholar, Scopus and the Web of Science: A longitudi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Scientometrics, 106(2), 787-804. DOI: 10.1007/s11192-015-1798-9
3. Orduña-Malea, E., Delgado López-Cózar, E. (2014). Google Scholar Metrics Evolution: an analysis according to languages. Scientometrics, 98(3), 2353-2367. DOI: 10.1007/s11192-013-1164-8
4. 科學網. (2015) 谷歌學術H5指數及其與湯森路透影響因子對比分析. Retrieved July 18, 2016, from http://read01.com/jg8EE.html
5. 徐速. (2016) 谷歌學術指標,科學和SCOPUS的網絡數據庫比較研究──以圖書情報學科為例. 情報科學, 2016(3): 98-101.
2016年最新的Google Scholar Metrics於日前公佈,透過H5指數(h5-index)和H5中值(h5-median)作為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比較基礎。除了以領域別分開評量各期刊之外,Google Scholar Metrics有別於Web of Science 和 Scopus,還可以用語言別作為排行依據,對於非英語系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評量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依據,那麼台灣本地的學術期刊在Google Scholar中顯示的影響力又有多少呢?
遺憾的是,在最新的Google Scholar Metrics中文百強期刊中,舉目望去都是大陸出版的期刊,顯示旺盛的強國競爭力,那麼台灣出版的期刊在哪裡呢?還是我們疏忽了甚麼呢?
圖一: 2016年Google Scholar Metrics中文期刊列表
Google Scholar突破傳統語種收錄限制
首先來看Google Scholar Metrics收錄的標準,會發現只有那些在5年內發表了100篇以上論文並且至少有一個引用,這樣的期刊才會被收錄到Google Scholar Metrics中,因此在期刊收錄品質上至少維持一定的水準。
2014年有研究文獻"Google Scholar Metrics evolution: An analysis according to languages"針對Google Scholar收錄文獻的語種別做分析,並且提出了因為Google Scholar收錄文獻的數量成長快速,建議以半年或一年為基準做Google Scholar Metrics的更新。
圖二: Evolution of page count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domains in Google Scholar
圖三: Number of records for China (Scholar, Scopus and WoS)
在2016年年初的情報科學期刊中,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發表了一篇"Google Scholar Metrics、Web of Science和Scopus資料庫比較研究-以圖書情報學科為例"。單以圖書情報學科領域的期刊為例,可以清楚看見Google Scholar Metrics在非英語系期刊的收錄範圍遠較Web of Science 和Scopus 來的廣,明顯的與後兩者以英語系期刊為主要收錄範圍不同。
圖四: GSM, Scopus和WOS中圖書情報期刊之語種分布
同樣地,今年在Scientometrics期刊也有文獻"Google Scholar, Scopus and the Web of Science: a longitudi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針對這三個資料庫做跨主題的深度與廣度比較,將Google Scholar Metrics和Web of Science以及Scopus這兩個資料庫相比,Google Scholar Metrics在學術影響力的權威性顯然也得到一定的肯定。
爭取文獻曝光度 提升學術影響力
因此問題或許不在Google Scholar的收錄範圍或是權威性,反而讓我們回到起點來看,如果台灣的學術期刊沒有被收錄在Google Scholar中,那麼當然就無從被收錄引用,那麼在普羅大眾或是越來越多研究人員開始倚賴Google Scholar時,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讀者可以在Google Scholar先發現對於文獻的需求,進而引導他們進入圖書館並使用訂購的全文呢。其實在實務經驗上,也常常聽到圖書館員詢問為何某某文章或期刊為何沒有被Google Scholar收錄,以至於讀者無法查詢到進而使用這些訂購的文獻全文。
綜觀大陸經驗,以大陸的主要學術期刊平台來說,在Google Scholar中很容易的就找到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或維普等平台提供的文獻,個別獨立出版的期刊也很容易查詢到摘要等資訊,所以很容易的就可以透過SFX等智慧連結系統和館內訂購之期刊全文串聯;反觀台灣的學術期刊,在Google Scholar中除非本來就是以英文為主要出版語種或是出版社為國外出版社,才會收錄較完整文獻資料,不然就是收錄範圍比較久遠,或是同一卷期的文獻卻收錄不全。由此可以發現,若無法積極曝光,當讀者利用Google Scholar查詢時,自然也就不容易搜尋到,到最後透過引用數來看影響力時,就會相對顯得弱勢。
其實讓自行出版之文獻資料在Google Scholar曝光並不難,除了倚靠期刊出版平台外,Google Scholar早就提供了完整詳細的說明文件,讓出版期刊的學/協會、個別出版社或機構單位有所依據。依據實務導入經驗來看,只要期刊以及其每一卷期有個別固定及可參數化的網頁及連結網址,每一篇文章可個別提供開放使用的書目摘要資訊網頁,以及可連結至全文的網址資訊,將前述的網頁放在可供Google Scholar網頁機器人抓取的主機上,數天或數周後就可以在Google Scholar曝光了。
這樣的曝光機會特別是對於本地特性較強烈的社會科學類期刊來說,特別重要,不會因為出版語種的限制而止步於國際性資料庫,更因為本地語言的使用,更容易被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搜尋到資料。而屬於高專業性的期刊雜誌或技術報告,如China Steel Technical Report,也是透過此方式達到曝光目的,提高其在專業領域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Google Scholar Metrics. (2016) Retrieved July 18, 2016, from https://scholar.google.com/intl/zh-TW/scholar/metrics.html#overview
2. Harzing, A.W.; Alakangas, S. (2016) Google Scholar, Scopus and the Web of Science: A longitudi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Scientometrics, 106(2), 787-804. DOI: 10.1007/s11192-015-1798-9
3. Orduña-Malea, E., Delgado López-Cózar, E. (2014). Google Scholar Metrics Evolution: an analysis according to languages. Scientometrics, 98(3), 2353-2367. DOI: 10.1007/s11192-013-1164-8
4. 科學網. (2015) 谷歌學術H5指數及其與湯森路透影響因子對比分析. Retrieved July 18, 2016, from http://read01.com/jg8EE.html
5. 徐速. (2016) 谷歌學術指標,科學和SCOPUS的網絡數據庫比較研究──以圖書情報學科為例. 情報科學, 2016(3): 98-10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