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偉文】
「沒有改不了的體制,只有溝通不了的體制。要有耐心地去溝通,不然改不了。」我們坐在臺灣師範大學的文薈廳。文萃廳是市定古蹟,以前是賣早餐小吃的地點,後來因一場火災,學校重新整修,並被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現在是師大學生下課後,和同學商量作業的最佳休閒去處,裡頭除了有學生價的飲料、點心,還有自助借書機,學生可以自由借圖書,一旁書櫃還有二十多種的雜誌。
我跟陳昭珍教務長在她擔任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的時候就認識了,之後也曾在一些會議中碰面。不過在她擔任教務長之後我就沒再遇到,因此我對這次的訪談很期待,因為能跟老朋友敘舊是很開心的事。
在教務長的辦公室碰面後,陳老師就引領著我們到文薈廳,那是她擔任師大圖書館長任內所改建並推行的專案之一。其實在前往採訪的路上A寶就跟我報告了她在網路上搜尋到有關陳老師的報導,對她佩服得不得了:「有媒體讚譽陳老師是公共圖書館之母呢!因為她隨著時代的需求與改變,適時地推動了三個重要的政策,為圖書館的發展奠定下重要基礎與架構。」
我一聽嚇了一跳,也有點慚愧,心想認識陳老師也一段時間了,居然不曉得她有這麼大貢獻:「哪三個政策?」
A寶找出她的筆記:「首先是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改造計畫,也就是把過去很醜像倉庫般的圖書館變成像誠品書店一樣有氣質,另外就是公共圖書館的自動化,把各鄉鎮圖書館的電腦系統全都串連起來,資源可以共享,縣市政府也才有立場可以協助,第三是現在還在進行的國中小圖書教師推動計畫。」
也因為A寶這番的簡報,讓我原先以為只是跟老朋友敘敘舊,閒話家常的訪談,也有了不一樣的期待。
一本書打開鄉下人的視野
「我是個即知即行的人,只要不是為了自己,千萬人吾往矣!」
「要先說服自己,知道這是重要而該做的事,我就會不斷溝通,去說服別人!」
雖然陳老師一直很謙虛地說:「感謝主!這是很多人共同的努力!」但是我們知道,要在龐大的官僚體系裡推動一些改革,創造一些新事物是非常困難的事,尤其對於她可以安安穩穩舒舒服服在學校裡教書就好的教授而言,要承擔這麼多額外的工作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果然,陳老師透露了:「我覺得我個性像秋堇,我最佩服的偶像一個是史懷哲,一個是弘一大師!」
我聽了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她會活出跟其他教授不一樣的生命。
起初她跟台灣所有教授一樣,常擔任各級政府各種委員會的諮詢委員。其中,在凍省前,她也擔任台灣省政府文化廳某個有關閱讀的諮詢委員,通常一般專家 委員只是開會時講講話,開完會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但是陳老師的使命感讓她把握這些機會,除了給意見之外,還認真地跳下來推動。
比如說,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災區重建有些資金,她就提計畫說服官員,想辦法在圖書館改建時讓設計師參與進去,後來也陸續幫台灣各地的圖書館爭取經費做空間改善計畫,一年一年做下來,果然台灣的公共圖書館變得漂亮了,成為台灣的美麗風景。
「空間改造也代表服務思維的改變!」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沒錯,人是會受環境影響的,因此,我們應該要主動且積極地創造一個良善而高品質的環境,因為只有美好的環境才會有美好素質的人。當圖書館變成人人都樂於駐足的空間,也許我們隨手翻閱的書就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或許這是陳老師感恩與回饋的心情吧,因為來自屏東鄉下的她,到了台北讀大學,第一次見到開放式書架的圖書館,就在圖書館裡開啟了她一個道地鄉下人的視野。閱讀可以改變生命,但是要讓每個偏鄉的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書,接觸到書所形塑出的美好環境,大概就必須透過圖書館,因此,我相信「如果,每個鄉鎮都有個開架式圖書館?」應該會是陳老師的初心。
常灰心,但永不死心
我知道在陳老師輕描淡寫的敘述背後,應該是有著難以敘說的辛酸,因為要撼動官僚體系,要從體制內改變,是非常折磨人的,果然,陳老師說:「必須不斷溝通,常常好不容易說服主管官員後,他又被調職,一切必須從頭再來過,甚至執行的承辦人也一直換,也必須不斷地改計畫,修正計畫。」
「我是常灰心,但是我永遠不會死心!」
除了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改造計畫之外,她參與了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化諮詢委員會,著手改善並串連鄉鎮圖書館與縣市圖書館的網路系統,過程中她歷經公共圖書館主管單位變更(政府精省後改由文建會接管,後又改為教育部)、經費爭取困難等等難處,許多公共圖書館改善計畫都差點無疾而終,「為了公共圖書館,掉眼淚,跪下來禱告」。
其實在訪談中,我才知道師大是全台灣最早做網路開放課程的大學。甚至早在一九九八年聯合師大台大做數位博物館計畫,到2001年之後加上中研院,擴大至全國,變成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她也舉辦了台灣第一屆數位典藏授權展。
早在她擔任臺大圖書館擔任編目組主任時,適逢臺大圖書館推動自動化,陳老師在實務中體認系統資訊應用的重要性,後來她讀博士班時,論文便著力於全文資料庫系統設計與規劃,對數位典藏也有深入的研究。
國小圖書館教師推動計畫
從2009年起,陳老師開始進行小學專業閱讀老師的培訓,她認為: 「一個學校的圖書館館員應該要支援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與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以往的國小圖書館館員常由「學校工友」兼任,藏書買再多都沒有用,因為他們並不會主動去了解書的內容,自然也無法推薦老師跟學生書籍,後來很多熱心的志工媽媽主動協助學校圖書館,但也僅止於協助借還書或對低年級的同學講故事。「圖書教師」等於在國小圖書館設立一個有圖資跟教學專業的館長職,是真正將圖書館資源與教學做結合的關鍵角色。」
對圖書館未來的想像
其實每一次碰到圖書館員,我都很好奇他們對圖書館未來模樣的想像,因為數位虛擬時代迎面而來,究竟保存實體書為主的圖書館,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陳老師說:「或許可以從閱讀的本質去思考。圖書館這個建築物是為了什麼而存在?或許可以說是知識。傳達知識、收集知識,保存知識。另外是平等,公平地給所有人學習的機會。我覺得未來的圖書館還是要有實體的書,因為那可以塑造學習的氛圍,另外也許要留有討論的空間,讓閱讀者在此能夠交流與分享心得。」
最後,陳老師下結論:「圖書館的存在是為了人跟人的學習,人跟知識的學習,不管有形的或無形的學習,圖書館的外形還在演變中,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文薈廳裡的鋼琴聲還持續著,沙發前的茶几上的咖啡與鬆餅已經吃完,外面天色已暗,我們起身出門彼此揮手再見,一回頭,還有學生陸陸續續進入這個溫馨舒適的空間。
腦海裡還回想著陳老師那幾句令人感動的話語:「我常灰心,但永不死心!」「掉著淚,跪下來禱告!」轉頭看看A寶,不知道她是否體會得到,很多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都是經過多少前輩們努力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本文依據陳昭珍教務長實際訪談,李偉文、李欣澄整理撰稿,陳昭珍教務長審稿)
「沒有改不了的體制,只有溝通不了的體制。要有耐心地去溝通,不然改不了。」我們坐在臺灣師範大學的文薈廳。文萃廳是市定古蹟,以前是賣早餐小吃的地點,後來因一場火災,學校重新整修,並被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現在是師大學生下課後,和同學商量作業的最佳休閒去處,裡頭除了有學生價的飲料、點心,還有自助借書機,學生可以自由借圖書,一旁書櫃還有二十多種的雜誌。
我跟陳昭珍教務長在她擔任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的時候就認識了,之後也曾在一些會議中碰面。不過在她擔任教務長之後我就沒再遇到,因此我對這次的訪談很期待,因為能跟老朋友敘舊是很開心的事。
在教務長的辦公室碰面後,陳老師就引領著我們到文薈廳,那是她擔任師大圖書館長任內所改建並推行的專案之一。其實在前往採訪的路上A寶就跟我報告了她在網路上搜尋到有關陳老師的報導,對她佩服得不得了:「有媒體讚譽陳老師是公共圖書館之母呢!因為她隨著時代的需求與改變,適時地推動了三個重要的政策,為圖書館的發展奠定下重要基礎與架構。」
我一聽嚇了一跳,也有點慚愧,心想認識陳老師也一段時間了,居然不曉得她有這麼大貢獻:「哪三個政策?」
A寶找出她的筆記:「首先是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改造計畫,也就是把過去很醜像倉庫般的圖書館變成像誠品書店一樣有氣質,另外就是公共圖書館的自動化,把各鄉鎮圖書館的電腦系統全都串連起來,資源可以共享,縣市政府也才有立場可以協助,第三是現在還在進行的國中小圖書教師推動計畫。」
也因為A寶這番的簡報,讓我原先以為只是跟老朋友敘敘舊,閒話家常的訪談,也有了不一樣的期待。
一本書打開鄉下人的視野
「我是個即知即行的人,只要不是為了自己,千萬人吾往矣!」
「要先說服自己,知道這是重要而該做的事,我就會不斷溝通,去說服別人!」
雖然陳老師一直很謙虛地說:「感謝主!這是很多人共同的努力!」但是我們知道,要在龐大的官僚體系裡推動一些改革,創造一些新事物是非常困難的事,尤其對於她可以安安穩穩舒舒服服在學校裡教書就好的教授而言,要承擔這麼多額外的工作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果然,陳老師透露了:「我覺得我個性像秋堇,我最佩服的偶像一個是史懷哲,一個是弘一大師!」
我聽了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她會活出跟其他教授不一樣的生命。
起初她跟台灣所有教授一樣,常擔任各級政府各種委員會的諮詢委員。其中,在凍省前,她也擔任台灣省政府文化廳某個有關閱讀的諮詢委員,通常一般專家 委員只是開會時講講話,開完會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但是陳老師的使命感讓她把握這些機會,除了給意見之外,還認真地跳下來推動。
比如說,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災區重建有些資金,她就提計畫說服官員,想辦法在圖書館改建時讓設計師參與進去,後來也陸續幫台灣各地的圖書館爭取經費做空間改善計畫,一年一年做下來,果然台灣的公共圖書館變得漂亮了,成為台灣的美麗風景。
「空間改造也代表服務思維的改變!」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沒錯,人是會受環境影響的,因此,我們應該要主動且積極地創造一個良善而高品質的環境,因為只有美好的環境才會有美好素質的人。當圖書館變成人人都樂於駐足的空間,也許我們隨手翻閱的書就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或許這是陳老師感恩與回饋的心情吧,因為來自屏東鄉下的她,到了台北讀大學,第一次見到開放式書架的圖書館,就在圖書館裡開啟了她一個道地鄉下人的視野。閱讀可以改變生命,但是要讓每個偏鄉的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書,接觸到書所形塑出的美好環境,大概就必須透過圖書館,因此,我相信「如果,每個鄉鎮都有個開架式圖書館?」應該會是陳老師的初心。
常灰心,但永不死心
我知道在陳老師輕描淡寫的敘述背後,應該是有著難以敘說的辛酸,因為要撼動官僚體系,要從體制內改變,是非常折磨人的,果然,陳老師說:「必須不斷溝通,常常好不容易說服主管官員後,他又被調職,一切必須從頭再來過,甚至執行的承辦人也一直換,也必須不斷地改計畫,修正計畫。」
「我是常灰心,但是我永遠不會死心!」
除了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改造計畫之外,她參與了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化諮詢委員會,著手改善並串連鄉鎮圖書館與縣市圖書館的網路系統,過程中她歷經公共圖書館主管單位變更(政府精省後改由文建會接管,後又改為教育部)、經費爭取困難等等難處,許多公共圖書館改善計畫都差點無疾而終,「為了公共圖書館,掉眼淚,跪下來禱告」。
其實在訪談中,我才知道師大是全台灣最早做網路開放課程的大學。甚至早在一九九八年聯合師大台大做數位博物館計畫,到2001年之後加上中研院,擴大至全國,變成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她也舉辦了台灣第一屆數位典藏授權展。
早在她擔任臺大圖書館擔任編目組主任時,適逢臺大圖書館推動自動化,陳老師在實務中體認系統資訊應用的重要性,後來她讀博士班時,論文便著力於全文資料庫系統設計與規劃,對數位典藏也有深入的研究。
國小圖書館教師推動計畫
從2009年起,陳老師開始進行小學專業閱讀老師的培訓,她認為: 「一個學校的圖書館館員應該要支援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與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以往的國小圖書館館員常由「學校工友」兼任,藏書買再多都沒有用,因為他們並不會主動去了解書的內容,自然也無法推薦老師跟學生書籍,後來很多熱心的志工媽媽主動協助學校圖書館,但也僅止於協助借還書或對低年級的同學講故事。「圖書教師」等於在國小圖書館設立一個有圖資跟教學專業的館長職,是真正將圖書館資源與教學做結合的關鍵角色。」
對圖書館未來的想像
其實每一次碰到圖書館員,我都很好奇他們對圖書館未來模樣的想像,因為數位虛擬時代迎面而來,究竟保存實體書為主的圖書館,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陳老師說:「或許可以從閱讀的本質去思考。圖書館這個建築物是為了什麼而存在?或許可以說是知識。傳達知識、收集知識,保存知識。另外是平等,公平地給所有人學習的機會。我覺得未來的圖書館還是要有實體的書,因為那可以塑造學習的氛圍,另外也許要留有討論的空間,讓閱讀者在此能夠交流與分享心得。」
最後,陳老師下結論:「圖書館的存在是為了人跟人的學習,人跟知識的學習,不管有形的或無形的學習,圖書館的外形還在演變中,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文薈廳裡的鋼琴聲還持續著,沙發前的茶几上的咖啡與鬆餅已經吃完,外面天色已暗,我們起身出門彼此揮手再見,一回頭,還有學生陸陸續續進入這個溫馨舒適的空間。
腦海裡還回想著陳老師那幾句令人感動的話語:「我常灰心,但永不死心!」「掉著淚,跪下來禱告!」轉頭看看A寶,不知道她是否體會得到,很多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都是經過多少前輩們努力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本文依據陳昭珍教務長實際訪談,李偉文、李欣澄整理撰稿,陳昭珍教務長審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