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化學術資源做更好的服務
大學圖書館重要的任務是支援老師的教學、研究和學生學習,現今大部分的學術資源都走向電子化,袁教授看到外文資源已經普遍電子化,Google也有圖書數位化的計畫,而中文資源數位化受限於法律規定與授權機制的影響,進行的步伐相對緩慢,再加上電子本書的再製和版權費用沒有像紙本生產的利潤,國內的出版社對於追溯過往的書籍與雜誌的數位化更是遲緩。以圖書館保存的立場,思考更廣泛的運用紙本資源,輔助學生學習和研究的需要,對於沒有著作權的學術舊書、陳舊的學術期刊、紙本碩博士論文開始有掃描的規劃,仿效國外重製舊書的方式,以保存的理由來保存研究資源,在運用層面上還有待訂定施行細則來推行服務。大陸圖書館在數位化舊籍與學術用書進行得比較好,可以在非商業用途下,重製學術性舊籍,這部分對於學術資源普及化有很大的影響。
用圖書館電子書做教材,從利用的核心支援教學
外文教科書大多採全球均一價格,零售價格偏高,現在的學生買教科書意願低於50%,而老師的投影片做得很仔細,學生也可以不買書,但在顧及完整教學理念下,袁教授憂心透過投影片汲取知識是片斷的,學習的效果就不完整,目前圖書館買的電子書都是商業用書,內容比較艱澀,館長想嘗試鼓勵老師用圖書館買的電子書來做教材,可以將章節拆開來,採用多種電子書組搭的內容,重新選擇適用內容自編教材,順便搭上學校在推行MOOCs的機會,教材需要重製,大學生的學習還是仰賴圖書來做基礎學習。臺灣圖書館間雖有電子書聯盟來採購電子書,但是圖書館遭遇到的問題是配合教學用書的內容不完整,每年有不同的出版社進入標案,去年Wiley,Springer沒有進入聯盟,聯盟應該以學習和教學內容導向讓所有出版社進來。面對這樣的缺漏,圖書館只好自己和書商談,成本增加,圖書館要去營造足夠的電子館藏來支援教學,期望可以充實更多的元件讓老師來選擇教書素材。談判過程中,也發現出版商以電子版教科書打包(package)為一個獨立的collection,學校無法負擔,學生也不太買書,傾向於用學長的舊書或中文版,要推動教科書package有困難。袁教授想嘗試鼓勵老是來採用圖書館電子書做教材,導引學生使用資源。
「多元學習空間」與「學習指導教授服務」共創學習新體驗

整體空間整理還著眼於實體圖書和期刊數量的減少,期刊選擇以電子化為主、過期期刊也會盡量補齊電子版本,四樓的期刊空間大量釋出空間,目前規畫的有獨立的討論空間,原有期刊館員工作室搬到一樓行政樓層,讓學生容易借到實體空間做團體討論,除了可以照應到大學部學生需求,還有考慮到竹北客家學院學生有移動到光復校區內學習,在課間需要有更具彈性的實體空間可做討論與課業活動,交大在光復、博愛校區的各系所空間原本就充足,理工科系因學習需求原本就設有實驗室,團體討論空間也包含在其中,人文社會系所的多半是自我學習的自修空間,沒有實驗室的討論空間,圖書館新設的獨立式討論空間可以滿足討論的需要。
出版社加入館際合作新構思
圖書館經費一直面臨縮減,面對高漲的期刊研究資源不得不採取刪刊,圖書館盡量加入文件傳遞和館際合作組織來補救資源需求,目前雖已加入NDDS、RapidILL、OCLC等文獻傳遞服務,RapidILL偏向美國,OCLC的收取額外費用都沒有辦法滿足全面的需要。如果有可能,袁教授主張出版社可以用商業模式促成客戶群交換資訊,可能會更有機會做文獻傳遞,因為出版社最清楚客戶的訂購清單,大型的圖書館有經費也有能力購買較完整package的期刊,可以供應小型圖書館沒有完整package單篇文獻的需要,小圖書館是以最小的單位來購買期刊set,大型圖書館可以藉此取得一些費用補貼,對於出版社而言可以保住所有大小客戶,可以透過收取手續費開啟服務,目前去付pay per view的費用仍舊偏高,客戶不離開是保有商業規模重要的概念。站在出版社的立場,可以讓圖書館不用加入ILL組織來使用出版社的系統,以RapidILL每年年費為USD 5,000元來看,對小館而言,這是一筆可觀的費用。
這樣的想法來自於使用者觀點,在學術領域中,學者同時扮演作者、編者與審稿者的角色,以要做Reviewer對投稿的期刊文章審查的立場,審稿時要做好reviewer,不僅需要資源也要有系統來支援,除了要審核投稿的文章,還需要去看到該篇文章所有參考引用的文章,reviewer所在的圖書館不見得可以供應所有的文章,出版社有權利和義務要去供應全文給reviewer所有的資源。為了學術出版,出版社間原本應該有機制去做橫向串聯,從review和access來串聯審查所需資源,reviewer是志願工作,屬於社會服務(community service),要有足夠的動機(incentive)促成審查工作,然而引用背後的意涵會帶出更多的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s),期刊出版社間應該是樂見這樣的橫向合作。從這樣的概念跨到ILL領域,如果出版社要橫向合作,出版社將圖書館視為entities來做這件事,這樣圖書館可以更容易取得需要的資源。因為出版社掌握了出版資源,出面做這樣的生意應該可以比圖書館做得更好,在商言商可以藉此更加掌握圖書館客戶,增加更多的潛在客戶。身為學者常常會收到領域內的後學寫信來要文章,如同圖書館做館際文獻傳遞的概念,學者會樂意寄出文章,其實這些商機可以由出版社來完成。
【採訪●林孟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