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一生做好一件事,展現專業價值




楔子
王振鵠教授和胡歐蘭教授擬於今年(民國103)七月中旬共同編著出版《臺灣圖書館事業百年發展》一書,書中提及清末以來,經歷日據時期、臺灣光復到現代,臺灣各類圖書館發展的全貌。從圖書館的歷史、組織、類型、教育、會社與活動追本溯源鉅細靡遺,掌握圖書館與相關資訊事業的發展脈絡。在出版前夕,臺灣國際資訊整合聯盟協會發行之Library Watch週刊編輯群景仰王教授在學養上的成就,特別拜訪王教授,請他談談出版這本書的歷程和他對圖書館專業生涯的看法,在梅雨滂沱的週五上午,他中氣十足的談了兩個多鐘頭,有條不紊細說從頭,時光飛快在四五十年間穿梭,和院子裡響亮的鸚鵡叫聲相映成趣,絲毫感覺不出他是年近九旬長者,謙和而感恩的風範讓人欽佩,專注又全力以赴的專業精神更值得後學們學習,看到他這樣的一心一意奉獻在圖書館事業的熱情,心中激起之澎湃震撼久久不能自已,誠如教授所說的,他是位專業的圖書館員,對大部份圖書資訊同儕來說,他是永遠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註1]



[1: 沉思中的王教授, 經作者同意,取於《書緣》封面照片]
 
脈絡清晰的台灣百年圖書館史
美國Rosary College李志鍾教授(註2) 著眼於世界各國圖書館學研究皆有資料可參考,反觀亞洲方面如台灣、日本、泰國卻很少有圖書館介紹,希望可以先編著一本台灣圖書館發展歷史的圖書做為濫觴,惟中間因出版計畫改變,王教授覺得這樣的工作很有意義,於是和胡歐蘭老師研究一起承接這種構想來寫作本書。此書珍貴之處在於作者以其多年圖書館工作的經歷,親身回顧過去的發展十分貼切。其內容充實、脈絡清晰,忠實回顧和紀錄台灣整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程,提供一較為完整之輪廓。圖書館百年發展面向多元,與社會發展脈絡、民眾資訊需求、教育演變息息有關,原先期待追溯所有相關背景資料,但未能找到相對應的社會相關統計與發展史料爬梳整理,遂專注於圖書館專業為主軸。

時勢造就圖書館專業與推展力

王教授畢生奉獻在圖書館領域而不居功,謙虛的說自己沒有特殊能力,是時勢使然。回憶在擔任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館長接任典禮中,前教育部長朱匯森特別點出國家圖書館的功能應不限於圖書館本身,應注意到對全國圖書館的改革和整體發展,而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職責,除本身的圖書館工作外,要能責無旁貸兼顧到整體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因此王教授推展的工作,著眼在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或是人力和物力無法達到的,藉由有計畫性的推動,協同中央圖書館同仁的努力來促成,王教授謙稱個人一己之力是無法做到,如胡歐蘭教授、鄭恒雄教授、劉春銀主任都是有潛力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根據政策來執行,王教授謙遜地說他主要是負責做決策,有賴館員夥伴們共同來研討與執行,上下一心推動工作,才能有一些成績。

[266.3.31 接任中央圖書館館長(:諸家駿館長、中:施啟揚部長),經作者同意,取於《書緣》照片集]



圖書館自動化是圖書館事業發展之關鍵
從台灣群體大環境回顧過去走過的歷程,王教授覺得自動化是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手段。民國六、七十年間圖書館自動化的理念是很模糊的,沒有具體實踐。當時組織了三個小組,成員結合了館內和館外人員群策群力來承擔工作,首先把圖書館學會理監事納入成員,包含李德竹、吳明德、張鼎鍾教授等人。三個小組分別是中國編目規則研訂小組,根據ISBD修訂規則;第二個是主題表研訂小組,第三個是中文機讀編目格式研訂小組。各組召集人有藍乾章教授負責編目、館內閱覽組劉崇仁主任負責主題表、機讀編目格式則由國圖編目組林愛芳主任負責,其中還陸續延攬加入李德竹教授、張鼎鍾、胡歐蘭教授等成員,這些都是集合大家的力量,人員都非常優秀。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許多參與者下班後,約五點半到六點開始工作,中央圖書館僅補助些便當,許多人仍舊自己帶便當,不計較交通費與餐費等補助,這樣歷時兩年,成員任勞任怨完成任務推動工作,令人欽佩。

李國鼎對圖書館事業的認同與支持
當時最大的支持者是前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簡稱經合會)副主委李國鼎先生,王教授很感謝他在經費上的支持,中央圖書館興建工作編列預算要經過經合會審核。當年編列10億元的預算,最初擬訂編列經費6億,因為利用土地擴大,需要有地上物補償,光是土地補償、遷搬費用就高達5100萬。經合會審查需要爭取各部會支持,當時有人主張中央圖書館未來因反攻大陸會搬回南京,只需修繕補助3000萬即可,似乎未作長期紮根發展的規劃,王教授很憂心這樣的方向被扭曲了。

時值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提出文化建設計畫,在各縣市都要有文化中心,一鄉鎮一縣市都要設置,同時要以圖書館為主。根據這樣的指示,中央圖書館也要重新規劃調整與建置。原來在植物園內3000多坪的利用面積已不敷使用,中央圖書館居於領頭地位應該要首先發展。但是,初期這樣的建議未被接受。然而,在審查會中李國鼎先生做了一個意寓深遠的呼籲,說台北市修建一條建國南北路不只10億,難道一個國家圖書館還不如一條道路。這個比喻一說完就無人再質疑。李先生認為不光是中央圖書館要蓋房子,還需將其未來發展圖書館自動化的經費一併規劃考慮,國家圖書館的重要性,要在國家文化建設上做提升,讓它確實領導國家圖書館事業。

後來,從李國鼎先生口中知道他支持圖書館的背後,其實有一段和圖書館的因緣,李先生的哥哥李小緣先生,係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圖書館系,到美國念圖書館學後回到母校擔任館長,經其明白圖書館對於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王教授欣然感謝李先生的支持,原來大家是一家人!要有確定的經費,再加上土地確定,中央圖書館的興建計畫才能落實。

國家圖書館建館建地取得不易
回顧在12年的國家圖書館服務歷程中,王教授除覺建館的經費取得不易,現在回首建館的過程中土地的取得也是經過許多波折。國家圖書館中山南路與貴陽街現址原為台北市政府市政大樓用地,原先撥用土地在今天信義計畫區內。市政府同意用現今所在地交換,主要是對市政府和總統府相望的地理位置有所顧慮,幸由當時教育局長施金池先生之斡旋,和林洋港市長取得建地。林市長以文化建設主張要地方建立圖書館,而此案由中央政府在台北市興建圖書館,可以服務台北市市民又能樽節地方經費,願意無需土地補償費用來支持建館。後來林市長轉任省主席,新一任市長李登輝先生在土地利用上有不同之規劃,幸而得到施啟揚次長的轉介,說明教育部的經費拮据與土地取得不易之困境,李市長慷慨支持建館計畫,並且讓市政府秘書長馬鎮方先生做建館地上物的協調與溝通。當時建地上有160戶住民,協調多年未達成共識,里長表示曾經經過三次的溝通談補償費用,因為費用不足進行緩慢。後來因為一場火災與政府節慶的道路修繕計畫,責成台北市政府盡速進行火災後的拆遷與整頓。

在馬鎮方秘書長的協調下,災民接受國民住宅安置與協調,剩下的未遷戶則由王教授負責協調處理,配合180名後援警力與醫護人員進行公權力強制拆遷。很意外的是所有過程和平解決,剩下的老榮民也得以安置和搬遷。若干年後,當時的教育部長李元簇先生和前任朱匯森部長都提到這段拆遷的過程,教育部和法務部都收到很多民眾訴願,兩位部長都將意見檔下,依照總統府的指示,所有拆房、改建或者其他方案都需要和平解決。王教授特別謝謝市政府馬鎮方秘書長,多達7-8次的協調,無論拆遷者有沒有資格申請都從優考量,在貸款、房屋選擇上給予彈性協調,使得反對聲浪化到最小,等到籬笆圍起,遷建的工程才開始有把握,四年的歲月荏苒,過程中幾經波折,也面臨經費上的困難,曾經失望,又絕處逢生,王教授秉承着始終如一的精神勇往直前,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

圖書館建築物代表了精神和永續的力量
圖書館建館由圖書館各個主任與所有同仁認真的努力促成,不可缺少的功臣有宋建成教授,時任總務主任率領總務組四位同仁,在沒有建築和土地斡旋等行政經驗下完成了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對於中央圖書館來說,當年館舍建與不建有兩種聲音,80萬冊藏書已近乎滿載,已經堆疊到閱覽室,期刊合訂本增加速度快速,有必須遷建的必要性。主管單位教育部也有兩種聲音,蓋館程序繁瑣,在經費和土地的取得上責任重大。土地解決後,蓋館計畫成為第二個關卡。


當年在台灣圖書館建築上尚未有規範,建館程序規畫成為下一步任務,由蘇精秘書就3000坪建物需要蓋多大的空間做可行性分析來擬定草案,要因應未來30年的藏書容量、讀者與工作人員和各種使用空間上的需求等來擬訂計畫草案。過程中發現,在國外在圖書館建案中都有標準計畫書,國內在這方面缺如。所有規劃案都是直接交給建築師,擬訂之計畫內容繁瑣並不簡單,例如建築師問到從80萬增加到100萬冊圖書的館藏空間,一平方公尺要放多少書?其實平裝、線裝和精裝空間都不同,參考了IFLAALA、大陸標準,在標準取決和工作人員需要面積間花了很多時間。從建築師眼光來看,圖書館人員對面積利用大小估得比較寬,最後在藏書、閱覽、參考服務等區域利用空間訂出圖書館的標準,並且刊行於師範大學的期刊提供大家參考,也收到不同的意見與回響。



[371.10.12 中央圖書館新館動工典禮,向教育部長朱匯森()介紹建築模型,經作者同意,取於《書緣》照片集]
 


為求慎重起見,透過登報徵求建館建築師,敦請朱匯森部長主持審查委員會審查。共有20多家報名,報名之建築師必須具備圖書館設計經驗的條件,同時根據圖書館建築計畫,實際訪談建築來看使用的狀況。為求嚴謹,另聘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王秋華建築師擔任顧問,希望可以對設計好的圖樣做多一層檢驗。在後來的使用後檢討中,對於新館還是有容量大小不足之憾,在設計上沒有預留特殊空間,這樣的問題在台大圖書館也遭遇相同的困境。這些問題追根究底在於在建築的規劃上,建築師採行了建築師的標準,而非圖書館標準,原計劃300萬冊書要能夠容納得下,但還是感到不足,其他圖書館也有類似的問題,追根究底是過去書庫是閉架空間,對於開架空間的估算有誤差。美國的圖書館一般採開架式陳列圖書,空間考量比較寬裕。

國家圖書館落成後,曾經邀請台大美籍客座教授David Kaiser來做評估,他直觀地評估整體建物的優點是圖書館設計在利用上可達到期望的效果,但是總覺得圖書館空間不夠大,以Kaiser的規劃理念每一個區域應該再增加20%,圖書館員到公共區的工作服務區不能佔用讀者服務區。另一個設計優點是土地面積規畫與工作動線連結都有聯繫關係,功能動線設計不錯。惟進門入口,迎面管制出入口工作台,後面就是書庫,位置不太理想。進門就碰到書庫不開闊,給人空間廣闊感很重要,如美國國會圖書館進門就是大空間,但是限於土地面積的長條狀已盡最大可能性規劃。另請美國圖書館學會國際關係處的專家來看建築物,曾質疑全館的會議廳、演講空間、展覽廳占地1/3,會議廳、講演廳是否為必需的空間?如果可以納入圖書館主體,運用空間就開闊了。這個空間的規劃與教育部有關,教育部為主管單位,希望能夠支援教育部的會議場所與相關活動。

王教授很有毅力執行國家圖書館的建館流程,將圖書館從陰暗的角落走向開放,朱部長在動土典禮時提到中央圖書館的興建,如果沒有王館長的堅持,是沒有辦法達到。

透過圖書館標準來引領圖書館事業經營
興建圖書館需要有土地與經費挹注外,如何蓋一個理想的館舍,圖書館需訂定一個標準。標準中設立基本的項目確定,才可以有運行或合作的可能。例如和建築師合作,要花很多時間確認中間的標準,建館中幸而有蘇精秘書的仔細規劃,藉由這樣的經驗,中央圖書館將草擬的標準更形擴大,希望中央圖書館可以帶動文化建設中各個文化中心建築物規劃,將文化中心大小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甲是比較大的,如台北、台中、高雄,丙級是較小的,如花蓮、澎湖等地。集中大家的意見,還要考慮到圖書館未來有利的發展,拋開人為因素訂定簡明規範。

各類標準的訂定也一脈相承,圖書館所有的發展需要有標準與辦法作為施行之依據。有些大學圖書館的問題是沒有具備大學圖書館應有的條件,譬如每年應編列經費購置圖書和教學必須利用之資料。學術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不同,組織制度必須符合要求。訂定大學圖書館標準,須尊重各系與教授之意見,將圖書資料採購權交給系主任。有些人認為大學圖書館是屬於設備組的一環,是管理設備,這是不正確的。大學圖書館宜參考美國,要重視大學圖書館是支援教學活動,重視圖書選購選擇教學研究利用之圖書,而非個人愛好之書籍。大學需組織圖書館委員會,各系派員參加,共同研究確定教學用途。每個學院要成立委員會,負責院內圖書資料選擇與蒐集。圖書館負責的是一般性的圖書採訪,當年王教授在師大就有組織這樣的委員會。


圖書資源應用落實在教學中
國外各大學圖書館被看重與教學方式有關,在國內圖書館不被重視,主要是因為教學法的影響,從小學到中學、大學,都依教科書教學,但教科書沒有涵蓋全部的知識,需要參考其他資料,期與各個學科內容結合,能利用圖書館資料豐富教學效果。所謂Teaching with books,不僅是利用教科書,是用參考資料開拓學生視野;如果靠教科書教學的範圍較狹窄。

    在目前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圖書館發展主動積極是我們一致追求的方向,圖書館利用是要靠社會使用,我們能提供什麼服務,現在網路發展快速,關於一般的生活資訊很容易取得,缺乏主動積極的部分是有關學術性資訊,要靠各學科的專家提供,這是有待努力的資訊服務。


開展圖書館事業、貫徹國家圖書館職志
寫這樣的書,思維盤旋很久,希望把圖書館發展過程揭露出來,期待繼續發展圖書館事業,避免過去之缺失。期望提供給圖書館從業人員、教育相關人員參考,可以有所了解和啟發重視圖書館。呼籲要能整體發展圖書館事業,因為個別的發展已成為過去,圖書館間需要合作來共創未來。如國立大學圖書館間要能夠有整合資源與整合運用的目標來發展,共同需要的雜誌可以共同來思考採購的方式,整合交換利用。過去國科會曾經有補助期刊的需求,有審查經費與合作的可能性,結果因為大家不放棄擁有權未能貫徹。


看到出版品終於要付梓,心中仍有未竟之事,在《書緣》的續篇中有增補,一個是建築、另一個是北平圖書館庋藏善本書的轉移。北平圖書館這批書在抗戰時期因避難 關係運存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特別聘請北平圖書館副館長,也是知名目錄學家袁同禮先生前往照顧這些書籍。袁先生去世後館藏乏人照顧,蔣復璁轉而得知消息後 向駐美大使胡適先生建議,將書運回台灣典藏。教育部將館藏代管權交給了中央圖書館,蔣復璁先生後來接任故宮院長,因中央圖書館館舍典藏環境不足,乃將該批 圖書暫存於故宮。並與故宮訂立管理合約,注明為便於研究參考,中圖可隨時提閱。民國75年中央圖書館新廈落成,設備完善,擬將代管之平館善本書移存新館,故宮將此案交付該院常務委員會討論,會中蔣復璁先生曾以委員身份發言,主張將此批圖書交還中圖管理,但經教育部李煥部長以安全之理由未表同意,最後主席嚴家淦先生接受教育部意見,決定該批圖書仍暫存故宮。

王館長對此決議認為未經當事人同意,有違合約規定,曾一再以口頭及書面向教育部反映,李部長以國家文物安全為要之理由,指示依故宮委員會決議辦理。民生報曾對善本書移存發表短評,認為處裡失當,在《書緣》續編中有所說明。




一生做一件事,堅持做一名專業的圖書館員
王教授認為自己是一位專業的圖書館員,一生只做一件事,這樣的觀念是來自於蔣復璁先生曾砥礪他一生做一件事,一定會有貢獻。蔣先生雖經歷中央圖書館館長與故宮博物院院長,在故宮時期是用了圖書館的方法來管理故宮,等於還是堅持做一件事。王教授主張自己所做的是專業圖書館員的職責,非個人可達到的,許多事是要靠大家合作完成。中間有兩次機會可以轉任到其他行業,都沒有前往。一個人的做事要有頭有尾,在工作職涯中,曾因建館自己不擅長總務與工程工作,想要向朱部長辭職,朱部長說一生要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也惕勵王館長建館要能夠堅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471年獲行政院院長孫運璿頒發公務人員績優獎章,經作者同意,取於《書緣》照片集]

永續圖書館功能與使命

王教授常碰到青年學生詢問圖書館工作是否值得投入?他建議在接受圖書館學校的教育之初,就要去思考了解圖書館的重要性,做什麼要像什麼?職責是什麼?功能是什麼?

圖書館的首要功能是文化傳承,身為當代圖書館員有沒有盡到當代圖書館員的責任是會被下一代館員質問的問題。也就是這一代圖書館員可以留下什麼東西?絕不是分類法、出納制度或參考,而是留下什麼資源、什麼書、好與壞、圖書的選擇基準該不該留到下一代?應有的責任是什麼?把圖書館員比喻是文化的舵手,恐怕沒有人敢以此自居,而是責任感使然。總之,現代圖書館本來就擁有保存文化紀錄、維護求知權利、傳播資訊知識、調適精神生活的使命。圖書館員應積極肯定圖書館的使命,了解傳承文化、推行教育、交流資訊與調適生活的功能,堅定專業的信念,以服務為天職,有目標與計畫的持續努力,來達到圖書館服務的成效 。[註3]


[572.4.21 中央圖書館五十週年館慶,或中國圖書館學會致贈「匯流澂鑑」匾額,經作者同意,取於《書緣》照片集  

[672.4.21 中央圖書館五十週年館慶,獲教育部長朱匯森致贈「績邁石渠」匾額(:藍乾章教授、右:沈寶環教授),經作者同意,取於《書緣》照片集]
 

後記
本訪問稿件之編修要特別感謝王振鵠教授審稿、鄭恒雄教授潤稿。

王教授五十多年來寫作共計380篇文章,平均每一年都有89篇的文章論著,在館務繁忙中,要兼顧教學與寫作,可以說在百忙中要找時間安排工作,他笑稱退休之前是工作要找時間,退休之後是時間找工作。談笑間也提到年少時在天津工商學院高中部的往事,由於是天主教耶穌會教會學校,每天的活動有神父嚴謹規範的時間表,也許是這樣的影響,在很年輕的歲月就培養了他謹慎的處世態度。截稿前,雖然未曾受到老師課堂上的指導,仍有如沐春風的感受。七月份,老師將過九十歲生日,看到老師健康的身體和爽朗的言談,誠摯的祝福老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圖7: 攝於王振鵠教授家中]




                                                                                                               【採訪整理●林孟玲


參考資料
 


[1] 永遠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尊稱取自王梅玲教授部落格,「那些年,我們在台大博士班上課」2013/3/30http://meilingw.pixnet.net/blog/post/96127802

[2] Rosary CollegeDominican University之前身。

[3] 王振鵠,「現代圖書館的概念與認知」,胡述兆、王梅玲主編,圖書館新定義(台北市: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2005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