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http://teldap.tw)所揭櫫,數位典藏乃是運用現代的科技與技術,將歷史文物、藝術珍品、生態環境等跨越文明時空的圖片、文字、影像等保存下來,藉以促進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創造、學術研究發展、推動數位學習、提升國際地位等使命。而在數位化大抵建置完備後,如何在教育、研究與產業的面向,推廣並彰顯數位典藏的成果,將是未來的重點。
從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 Zurich) 導入機構內部的數位典藏系統建置機構內部的研究資料的經驗來看,機構導入整個機構典藏時,除了對典藏品本身詮釋資料之描述外,也把整個數位典藏的精神納入開放式檔案資訊系統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OAIS) 對資訊系統模型所涵蓋的六大功能實體功能與廠商進行建教合作計畫。
下圖為 ETH Zurich 針對其數位典藏,配合系統功能所提供的作業週期,希望透過典藏與管理的機制,加強使用者再次使用的次數與將藏品進行推廣。
數位典藏系統建置時會面臨到五大挑戰,包括:
· 挑戰 1 數位典藏的意義,或如何處理如叢林般的數位典藏物件 (The meaning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or how to deal with the jungle of definitions )
首先須思考為何要進行數位典藏的意義,是為了災難回復?備份? 或是因應媒體格式變化而轉換格式 ? (Media refreshment) ?還是為了數位典藏的長久保存或推廣??
博物館、美術館、甚至圖書館的特藏單位,都會靈活運用既有的藏品,策劃不同的主題展覽,以提升藏品的曝光率、吸引民眾參觀,並透過生動的內容幫助參觀者吸收內化。數位典藏的成果,更應適時利用多元的數位技術,打造豐富且吸引人的虛擬展覽環境,藉此將數位化的成果推到民眾眼前。要達到這個目的,若僅只是記述藏品的詮釋資料、建立檢索機制、被動的等待使用者來查找,便顯得只是「為典藏而典藏」而力有未逮。
數位典藏的策展實行與系統建置,將可達到成果推廣與價值彰顯的效果,真正落實支援數位學習、提升國家文化能見度的使命。
Ex Libris 針對數位典藏定義了三項主題,包括徵集 (collecting)、資料儲存 (Archiving) 與有效地保存 (Actively preserving) 。與OAIS 標準定義依樣,Ex Libris Rosetta 提供保存計畫與保存行動方案,讓機構可以管理多樣化的數位物件格式,偵測典藏風險與執行典藏最佳保存方案。
建置數位典藏需要考量的任務與挑戰包括: 需要規劃與支援長期間數位典藏計畫的架構;資料格式的多樣性;機構典藏內不同的資料類型有不同的典藏方式以及採用適合的標準與工作流程。
Ex Libris Rosetta 的資料模型建置於 PREMIS 與METS 的標準,PREMIS 全稱為Data Dictionary for Preservation Metadata保存性後設資料國際標準,其目的在於將數位物件背景脈絡、內容編碼方式、呈現格式、媒體寫入方式、軟硬體系統資料著錄,後續系統可利用 PREMIS,才能將零散在媒體各部分的資訊組合成數位物件的原貌,並順利解讀 。METS 全稱為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是詮釋資料編碼與傳輸標準。
· 挑戰 3特性描述,或如何去定義與驗證內容是否已被最新技術科技處理(Characterization, or how to identify and validate content by means of the most up-to-date tools)
數位典藏大多依格式屬性將藏品分門別類,如照片、影像、古文書、建築等。然而在主題式策展的情境中,若能將不同格式的數位成果組合成新的物件,將能創造出新的價值與意義。例如民初人物的講演手稿與錄音檔,過往多被分類建置,若能將其組合成新的複合式物件,不但能幫助民眾閱聽,更能突顯其內涵。因此,新的數位典藏系統,應能配合管理方針與策展需求,提供管理者組合不同屬性物件的功能。
數位典藏特性描述的挑戰在於對典藏品特性及其在未來使用格式的不確定性。 Ex Libris Rosetta 透過 ORDID (Digital Record Object Identification) 軟體工具執行對數位典藏物件的批次辨識其檔案格式,並利用其開放式架構嵌入 JHOVE (JSTOR/Harvard Object Validation Environment) 與紐西蘭國家圖書館已有的詮釋資料擷取工具 (National Library of New Zealand Metadata Extraction Tool) 搭配使用已決定最適合的特性描述。
· 挑戰 4現有架構,或如何避免建立另一個相似功能的框架(Existing infrastructure, or how not to invent yet another wheel with similar functionality)
當數位典藏的成果可依館方策展需求而彈性組合成新的物件,與之相應的,便是詮釋資料的架構與欄位也要能彈性組合或擴充。此外,當數位化的技術不斷成長,或未來納入新的數位藏品,擁有彈性擴充的功能,方能協助管理者適時適性地整理組織典藏成果。如何利用現有系統的開放性並配合數位典藏系統界接與交換,透過 API 可達到擷取、探索的功能 。
· 挑戰 5系統就意味著瓶頸,或如何確保資訊未來不會被系統牽制住(The system as a bottleneck, or how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will not be locked in the system forever)
資訊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如何預知未來媒體形式如何轉換?? 為了迎戰此挑戰,保存與再次使用的議題可利用永久性儲存空間 (permanent storage area) 的概念 。永久性儲存空間內的資料包括典藏內容的技術與內容描述。
【編整●陳一帆】
· 資料來源:
1. “Same same but different” Research data and digital preservation at ETH Zurich
2. Peled, Ido. (2011). The Challenges of Building Ex Libris Rosetta, a Digital Preservation Syste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