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與感性間交織專業的歷程



前言
文華圖書館管理公司在七月中旬出版的《臺灣圖書館事業百年發展》一書,繼Library Watch上次專訪王振鵠教授後,此次專訪另一位主要作者胡歐蘭教授。胡教授是許多同道間盛讚的胡媽媽,其溫暖助人的風格自不在話下,教授在去年圖書館學會年會60週年的演講中娓娓述說著圖書館的專業價值,不禁被她熱情洋溢感染,這篇專訪可以更靠近一點,看到胡教授從專心、熱心到全然貢獻在圖書館志業中的實踐,刻劃出百年事業發展的篇章,這樣的書寫背後有胡教授的使命與理想,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她的歷程與分享

興起記述圖書館歷史之興趣
《臺灣圖書館事業百年發展》這本書是因為胡歐蘭教授1998年參加ALA會議,李志鍾教授邀請胡教授參與東亞圖書館的著作計畫。李教授為胡教授母校Dominican University(前身為Rosary College)的授業教授,胡教授願意考慮這樣的著作計畫,並且要回台灣徵求王振鵠教授的同意,開始把臺灣圖書館史著作成書。
李教授過去曾任中央圖書館館長,對於書的大綱原先就有建議,從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學術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圖書資訊學教育、書目控制與服務、專業組織,到圖書館自動化等10章,以英文呈現,列入李教授主編的Guide to Asian Librarianship叢書,後來整個出版計畫因出版社Green Wood轉型擱置,但書寫的計畫並沒有中止,又繼續增加數位典藏發展、圖書資訊學研究等篇章到12章,並邀請鄭恒雄教授、劉春銀主任加入著作行列,對於百年來的歷史軌跡更趨於完整。

公共圖書館輔導、數位典藏計畫與著作
胡教授退休後,專業的領域受到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和教育部肯定,被約聘為公共圖書館計畫輔導委員與國科會及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計畫審查委員。加入公共圖書館的輔導計畫,行腳遍佈臺灣各地,上山下海參與地方公共圖書館基層建設,以此回饋家鄉。十年來參與許多機關數位典藏計畫審查及訪視工作。因此,著作《台灣圖書館事業百年發展》一書也在這兩個工作間穿插進行。

資料補摭與日據時期的記憶相映成趣
胡教授受過日本三年國民小學教育,所以對於日文的語文能力有閱讀基礎,在整理著作中臺灣日據時期的台灣圖書館史研讀日文資料,透過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特藏、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本文獻、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日據時期典藏資料加以增補。

更早的荷蘭和西班牙占領期資料則參考《臺灣通史》,及臺灣教育史料,發現歷史的趣味性,也勾起胡教授學生時代的回憶。瞭解臺灣人就讀的國民小學是沒有圖書館設備,只有圖書室來典藏教科書,教科書是實施殖民地教育的手段,而課外活動只著重唱日本歌。求學過程中,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曾經遭受到盟軍攻擊,常常上學的途中或課間就要躲空襲警報,路邊的防空洞設施不見得完備,通常是簡單的坑洞,其內常有癩蛤蟆與蛇棲息,近距離和蛤蟆對峙,看到蛤蟆因為領域被侵犯,怒目鼓起氣囊全身拱起,怒目相望和空襲的恐懼交疊,當年幼小心靈受到很深的傷害,現在看到蛤蟆仍會驚聲尖叫,是當時避難後的副作用。

現在看到今日的孩童可以快快樂樂上學,優質的上學環境,和過往的親身經歷真的百感交集,在過去那樣的生活環境要努力存活與向上發展,心中要有無比的毅力與勇氣,胡教授有堅毅外表,更有一份柔軟的心,寫完「學校圖書館」這章後,過去回憶湧上心頭,曾一度難過得無法執筆。

資訊化與全球化為圖書資訊學發展重點
圖書館資訊時代發展從資訊整體規劃和實施,有賴民間的積極投入,也需有全國資訊網路架構下政府的大量資金補助造就今日成就。從早期的果芸執行長和李國鼎政務委員推動的國家資訊基本建設(NII)計畫、接著國家資訊通信發展小組(NICI)的跟進、教育部學術網路從BitNetTANet,乃至於近期的政府網際服務網(GSN)和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服務中心(TWNIC) 維運,這些基礎建設和政策影響到圖書館資訊服務的應用,在書中一氣呵成寫出這些發展脈絡,同時也會集了許多文獻,希望提供給讀者了解看到資訊服務的架構從民間、政府和國外連結與開放的政策與過程,均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達成今日全國資訊網路系統蓬勃發展,也締造了台灣許多網路建設在世界排名一直居於世界前十名的優勢。

胡教授很認真面對圖書館工作,在圖書館事業經營從大方向來規劃,在圖書館自動化發展趨勢中,主張要能夠融入全球化觀點來經營規劃。她常常看到華人圖書館協會CALAJobline上刊登圖書館工作求人啟事,非常鼓勵國內學生應該要多多參與並走出臺灣爭取工作機會,年輕人要學習去拓展國際視野,走國際路線到國外找工作,透過國際化的環境來展現本身專業價值。

熱忱展現圖書館價值與工作信念
圖書館員專業的價值重要的是靠圖書館員服務的態度呈現出來,館員的工作熱忱、服務熱誠,才能帶出讀者想要的服務。過去胡教授在國家圖書館的工作場域中,劉春銀、江琇瑛、林呈潢、薛理桂等都是非常傑出的工作夥伴,主動服務外,「講了能聽、聽了能照著做」,任何圖書館只要有這樣的工作者,都是營運上的寶藏。胡教授在行政管理中不擔心與同仁有不同意見;她認為,在不同意見下才能激發創新的服務。
胡教授曾任淡江大學、政治大學圖書館館長,經營的理念就是放手、信賴並且鼓勵館員,活出自我形象、創造服務品牌,不畏困難。當館長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以同理心來將心比心,沒有完成不了的工作。她說「上帝是我的元帥」,愈挫愈勇。

在時勢發展中掌握到最需要的時刻,發揮出最重要的工作職志
自動化在她整個工作生涯中是非常珍貴與鮮明的經驗,1972年胡教授在美國修Library Automation課程,深入研究機讀編目格式(MARC),並在芝加哥的John Crerar Library實習,深深覺得這樣的技術一定要引進臺灣,可以解決圖書館在重複編目的問題,並可解決圖書館繁重工作的問題。

在美國求學的畢業前夕,淡江大學前校長張建邦教授曾到胡教授的宿舍探訪,建議胡教授學成後不僅僅是以教書為考量,還要能夠在圖書館工作擔任高階管理職務。胡教授在國外求學期間雖獲得Dominican的獎學金,但旅費是淡江大學支助的;她飲水思源,放棄「留美」的意願,回淡江服務,主要想實現推動MARC為基礎的書目服務的構想,但以當時淡江大學的IBM 370 138主機來做書目卡片印製服務的工作,受限於電腦容量,沒有辦法以當時的設備來推行這樣的服務。這個推展全國服務的理想,在胡教授的心中未曾抹滅,這是後來會讓胡教授接受到國家圖書館服務的契機。

胡教授在1982應王振鵠館長正式聘請到中央圖書館(現在國家圖書館)推行全國圖書館自動化計畫;和她一起參與計畫的老師們有:李德竹教授、吳明德教授、黃鴻珠教授、江琇瑛編輯等,透過研究LC MARCUNIMARC來做出Chinese MARC,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美好的願景一起打拼,一起把事情做好,將不可能的任務做出成果,幾乎每天晚上做到沒有公車了,結伴從南海學園沿著羅斯福路、和平東路走路回家,在星空下共同肩負臺灣圖書館事業的美好。

在最需要的時刻,得到最需要的幫助
進大學時選擇師範大學社教系是對新設科系好奇心驅使,另外是從小住在糖廠附近喜歡在糖廠圖書館讀書,志在擔任老師,以實現「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美夢。

回顧這一生,走過淡江大學、國家圖書館、政治大學,每一段經歷都有其值得感謝與難忘之處,在她首推張建邦校長,透過張校長的支持讓胡教授放心做事,張校長的照應不只在工作上,連生活所需都照顧到,胡教授很榮幸成為淡江積極培育的女性主管。23年的人生的歷程在淡江從小姐變成母親、從助教變成教授、從工讀生變成館長,完成這些經歷要感謝張校長的支持與栽培,讓人生有了許多積極轉捩點。

回首受到張校長的協助,在師丈公費赴英國念書時,膝下有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父母與弟弟要一起生活,張校長交代出納做必要的支付來供應胡教授生活所需,她感謝的是在非常需要之處受到幫忙,處處為胡教授著想。謹記這樣的支持與信任,胡教授所回應的也是相對性的感激,和值得信賴與付出。,她記得張校長當年到美國學生宿舍看她時,開出美金1000元的支票,要胡教授回國時可以隨興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帶回台灣。胡教授沒有為自己買什麼,而是將這1000元買了書帶回台灣,交給圖書館並向總務回報這份費用來自於校長的預支,一切依公款處理回歸給學校。

人的尊重與信任的相呼應,是人性中很珍貴的事。胡教授後來自己成為主管,很多同事都會說胡教授對於人的幫忙可以在同理上體會他人,及時幫忙也拉人一把,對於這些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協助,讓很多人銘感五內,其實是和胡教授這一段親身經歷有關,在最需要的時刻,得到最需要的幫助。

品格、熱情和專業成為典範
胡教授的為人處事,給後學者立下良好的典範。雖然在什麼職位的表現必須恰如其分是老生常談,品格是做人做事最基本根源。在任職國家圖書館 8年間看到王振鵠館長是最鮮明的見證,他樹立起很好的榜樣,相對於胡教授,王館長是另一種讓人尊敬的領導者,包容不同的聲音,有良好的修養與韌性,有容乃大無欲而剛的態度,胡教授是個劍及履及的實踐者,看到領導者的風範和包容,也是一種學習與體驗。胡教授一面跟著館長做事,耳濡目染,造就了她成為屬下所愛戴的主管。

訪談中也談到胡教授在圖書館事業發展中歷經了許多圖書館自動化技術上的變革,參與MARC的起草、UNIMARCMARC間轉換、中文字碼轉換、Chinese MARC中文版本一到三版間的修訂,順應資訊科技變化,後續的改變自然不在話下。她認為凡勢之所趨,該改則改,MARCMARC之間是格式對應,電腦可以做的事只要訂好規則就可以運行,不會侷限在固有決定中,如RDA發展趨勢,就應該大家同心協力來研究新的趨勢,有助於新舊之間如何做到相容性,每一個階段都有其任務與目標,胡教授是寬以看待趨勢問題。寫完書,對於務實的胡教授,要看書的印刷完成才能放下心,她期待大家對該書的回饋與補充,「歷史」是不斷地在創造,只要過一天,就有新的歷史產生。過去這段歲月確實為許多人的共同努力累積而來,懷著感恩的心寫出這段發展史,有清楚的歷史記載和老師們的經歷,希望可以讓新一代的學生理解現今發展之趨向,念茲在茲終於完成了10幾年的心願。告一段落後可以落定心情做別的事。陪陪家人或為下一個圖書館使命撰寫專業的文獻。總之,她認為「榮神益人」是她的工作目標。

胡教授的熱情和專業精神在眉宇和氣度間依然神采飛揚,絲毫不覺得她屆齡八旬,感性和理性交織的歷程紮實紀錄臺灣在圖書館事業上的點滴,值得後學者細細體會她在今日的成就和經歷,值得追隨她的精神,並成為學習的典範。

後記
    訪談間看到胡教授理性的結構思考和對資訊科技的高度涉入,與胡教授從小喜歡數學有關,胡教授不僅僅是喜歡,而在學校考試和升學考試的學業表現上常以「數學」成績取勝,相較於師丈的文學偏向,胡教授分享了和師丈周教授在理性和感性間的趣事,出門到一地點,兩位教授會討論如何走路到達較快,胡教授會拿出幾何概念,分析最短距離來力勸周教授跟隨,周教授也有自己的主張與路徑,而胡教授就建議兩個人可以各自選擇不同的路到目的地來比賽,具備數理分析的胡教授當然獲勝,後來周教授也就隨著胡教授的腳步不多議。胡教授開明的做法得到師丈的認同,夫婦來往溝通之間看到兩位教授鶼鰈情深,真叫人羨慕與尊敬。
【採訪●林孟玲】

留言